T9-个性化医疗治疗疾病

2021-08-12 tech

大数据治疗癌症

继续重新回顾吴军硅谷来信的一篇关于大数据技术治疗癌症。

癌症之所以难以像普通疾病一样被至于,是由于以下原因:

  • 癌症的发病与人有关。癌细胞是体内正常细胞复制时基因出了错产生的,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因人而异。所以,一些治疗的药物对一些人有用,而对另外一些人没用。
  • 癌细胞本身处于动态变化中,开始的有用的药物后面可能也会变的不管用了。
  • 癌症患者即使治愈了,也不能万事大吉,因为人的体质是容易产生病变,依然是高危人群。

所以,李文森博士(现为 Calico 公司的创始人兼 CEO, 同时也是苹果公司董事长,生物系统最权威的专家之一)认为彻底治愈癌症,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设计特定的抗癌药,并且根据患者癌细胞的新变化研发新药,在研制速度大于癌细胞变化速度时,理论上就能让患者长期健康生活。

这就是所谓的个性医疗了,这样的方法不是没用实践过,之所以没普及来,是因为成本的问题,文中提到说,如果采用传统的医疗技术来实现这样的方法,成本大约每人需要10亿美元,这样恐怕全世界只有前几名的首富能用的起。但是,随着计算机和大数据的技术发展,依靠机器智能来进行计算分析,预计成本能降低到5000美元左右,这样的费用就非常的亲民了。

研究思路是这样,但是具体方法肯定不可能这样的简单,但是主要是让人看到计算时代计算在医疗中的跨界应用。

个性医疗的案例

最近读的一本书,微粒社会,是在一个智能城市的博主那里看到的推荐的,书中展望了未来社会的形态,我们每个人都变成微粒人,变成一个极度关注个体的社会,听起来非常的有意思,赶紧下单买书了。

在书的开始,作者用一个生动的案例来引出未来微粒社会。

两名科学家的儿子患上了幼儿糖尿病,平常人想着就是去医院看看就行了,但是因为他们是数据科学家,所以他们自己购买了各种现代仪器的来精密的监测了孩子血糖和其他的相关身体数据变化,并用数学模型来处理这些大量的数据,他们期待这样的精细的采样的数据能够获取更好的治疗方案。

然而让人无语的是,医生在看到这些数据并没有显示出兴奋,而是非常迷茫,无从下手,无法开出对应的方案,而是让他们重新的每天记录三次的数据,而后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两位科学家得到的结论就是说医生治疗的根本不是他们的孩子,而是社会的平均值。所以,他们后来根据自己监测到的精测数据为注射器编程,从而精确的进行治疗,在血糖上升之前就进行注射胰岛素,使得他们孩子比之前的方案多了40%的舒适时间。

后面还有一个附加的延申案例,在他们的儿子上学之后,每周二的血糖都会急剧上升,这种特征非常的奇怪,所以他们在通过精细的数据和观察得知,孩子不喜欢周二上课的老师,但是如果是之前那种每天三次的监测,则根本不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作者假想还有另外一个同样病症的孩子,可能因为害怕周五的课程老师,而出现了周五血糖升高的状态。那么单从病历症状来看,这种差异大到很难说这是完全相同的疾病,所以粒度让我们要重新看待一些问题。

微粒社会

过去,由于获取的数据较少,虽然每个人都被看做个体时,但是大多数人都被以平均值为基准对待,仅仅考虑了一定的偏离。这个从我们很多统计报告中就能看出,大家关心的更多的是群体整体的情况。

但是从上面的个性化医疗例子可以看出,当不再仅仅关注平均值,而是高度解析化的,数据分析的粒度足够细,得到的详细的认知的时候,这种就是一种新型社会,也就是微粒社会。这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世界观和对自己的认识。

科幻片背后的哲学问题中讲了我们进入数字化社会之后可能潜在的哲学上的更多问题,其中个体的微粒化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每个个体不再是平均中的一员了,而是作为真正的独立个体存在。

进入一个个性时代,之前粗粒度的社会的很多东西将不再适用,这种革命会带来什么新的变化呢?待后面来进行详细的解读。

实际上,在现在我们已经有一些个性化的雏形,如今日头条、抖音等推荐算法带来的信息流,你所看到的内容都是个性化内容——一切都是你喜欢看的,你想看的,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时间的黑洞。刚开始大家感觉良好,感觉非常的神奇,但是很快有人发现自己进入的信息茧房,情绪的渐渐的变的极端化,每个人都仅仅关注那些自己想关注的内容,而忽略了其他信息的变化,短期来看似乎对个人非常的好,但是从长期角度,这对个体和社会都并不好是一件好事。

然而这种缓慢的变化往往难以察觉。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
'